“所谓救捞精神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整个团队,一听说有警报,一听说有救助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犹豫,没有一个人退缩,都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人救出来。”
说这话的是潘伟,中国第一代海上救助飞行队队长,曾经在一线参与过百余次救援任务,救援人数超过500人。现在他是交通部救助打捞局总工程师,负责全国四个救助飞行队的指挥和培训。
谁才是全中国最会拍主旋律商业猛片的导演?林超贤说自己第二,恐怕没有人敢说自己第一。那个曾经凭借《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豪取国庆档和春节档冠军的林超贤导演回来了,12月18日,他带来的电影是彭于晏领衔主演的《紧急救援》。这已经是林超贤彭于晏”超惊晏”组合的第四次合作,电影成品也确实称得上让人惊艳,不负观众期待!
林超贤的电影之所以一直被影迷所青睐,除了他拍得又大又猛又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真的有这么一批平凡的超级英雄,就在你我的身边!而林超贤,拍的就是他们的故事!电影延续了林超贤作品中惊险刺激的视觉场面,和他之前作品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这回要让电影幕后的原型——海上救人的故事被更多大众所知。在影片上映前夕,我们特别采访到了潘伟和飞行队长宋寅。
和电影拍摄有剧本、有后期制作不同的是,他们的日常行动只用语言描述都已经足够惊心动魄。采访的办公室中,墙上不仅有中国海域地图,还有两张救助直升机(EC-225和S-76C)的仪表图——它们是潘伟多年的好伙伴好帮手。
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他也亲自上阵,完成了一个难度最大的低空飞行拍摄。那是一个直升机离海平面最低只有10米的机动动作,为了让救生队员的跳水动作更加安全,他操控直升机在低空带着速度慢慢接近海平面,速度从8节(8海里/小时,约为14公里/小时)慢慢减到4节,用直升机螺旋桨带出的风速,平衡海平面的波浪,既不能完全停滞在空中吹起波浪影响驾驶员的视线,也不能太快速度让跳水的演员出危险。最后这个镜头拍摄成功,在场的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飞行队长宋寅则是新一代救捞人中的优秀代表,她也是电影中辛芷蕾扮演的女性机长的原型人物。一头短发,加上灿烂的笑容,宋寅的自信和大方也让她在各类综艺节目上游刃有余。
从2008年进入国家海上专业救捞队伍开始,经过了在澳大利亚的飞行训练后,10年底作为副驾驶正式开始参与救助任务,到2014年成为搜救机长,是中国大陆现有4个救助飞行队中仅有的两位女飞行员之一。
和大家想象不一样的是,在宋寅看来,比起成功的救援任务所获得的成就感,在训练中的某些科目上的差错让她更记忆深刻。因为自己的失误很可能影响到救生员和被救者的生命安全。几年下来,她已经参与了大小273起救援任务,救援人数超过218人。当然,说起这些时,她的语气并没有太多起伏,对于救助飞行员来说,每一次任务都意味着危险与紧张。
在电影热映之际,幕后原型的故事同样不应该被忽视。
2018年11月,电影在福建厦门正式举行了开机仪式。在拍摄过程中,宋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拍摄,但是间接地参与了剧组的工作——调飞机。“当时要我们飞机到厦门去的时候,我有把我们的飞机调机调到片场。因为飞机它需要维护保养的,还需要做一些其他的工作,在这些轮换的时候,我们可以打打下手,可以把飞机换一换。”
“最美搜救人”宋寅是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机队搜救机长,也是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她是10名“最美搜救人”中唯一的女性,同时也是海上搜救仅有的两名飞行员之一,1986年出生的她已经担任了11年的飞行员。
“她太帅、太酷、太出色了,她的帅和酷我连十分之一都演不出来,那是在无数次救援、无数次生死关头里磨砺出来的,那才是真正的偶像。”在颁奖仪式上,演员辛芷蕾见到宋寅后称自己是一名粉丝。在电影《紧急救援》中,她饰演的女机长方宇凌一角原型就是宋寅。身材高挑、齐耳短发、一身蓝色制服干净利落,宋寅被粉丝们称为“最帅女飞行员”。
担任搜救飞行员期间,她带领机组安全地完成了多次救助任务。截至目前已安全飞行3012小时,执行救援任务400余起。“搜救类型并不总是局限于任务,更多时候我们是在备战,备战的最好方法就是训练,熟悉每一个甲板的调用模式,模拟每一个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一遍又一遍,很枯燥,但是很有用,因为模拟的情况很可能会发生。”宋寅在现场讲述自己的救援工作。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她所在的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从头到尾参与了拍摄。作为辛芷蕾扮演的角色原型,宋寅和我们分享了一位飞行队长的生活。从服役至今,她单日最多进行过三个救援任务,在寒潮来的时候以及台风季节任务会比较多,一天可能整个队里会收到五六起救援请求。在电影中的指挥中心就负责调节和协调各类救援请求以及各个飞行中队的空中救援等。
对于做机长的感受,宋寅回答说:“我记得第一次觉得特别温暖的是有一次我出去飞行完回来看到我办公桌的角落上躺着一条带鱼,我说这是什么,他们说是我们上次救的人送过来的一些海鲜特产,给我们表达他们感谢的,当时我就觉得特别温暖,觉得我们工作也特别好。我们也不会时刻去想起自己是在救人。”
拍摄中几场难度极大的戏,潘伟都作为驾驶员亲自参与。
林超贤要求四架直升飞机同时出动,拍摄出震撼的镜头。不过,救援队通常是双机编队,四机编队不仅让飞机间空间更狭窄,而且在摄影机前,四架飞机必须同时出现,摆出动作,并且还得符合镜头的要求,难度可想而知。对于这样的要求,潘伟也坦率表示没这么操作过。“试一试,看看能做到什么程度。”
然后机组研究方案,稳妥地完成了要求后,林超贤导演希望编队能够再紧凑一些,并且在画面中需要直升机做晃动的动作,增加画面的张力和情节的紧张感。于是协调直升机先是小幅度的晃动,最后再加大幅度。
潘总回忆,在飞机上拍摄的辛芷蕾直接晃吐了,可想而之晃动的幅度之大。“我们救援的时候,碰上大风浪的时候它也晃,但是救人的时候,精力太集中,人体不会有什么感觉。但这毕竟是拍电影,身体还是会出现反应的。”“电影拍摄要求的技术动作和真实救援一样惊险”
导演和主创设计的动作,超过了救援队平时训练的范围,甚至有一些已经是达到了救援队内部规范标准了。有一个镜头是拍摄直升机送潜水员到海中,平时悬停的高度一般是在15米以上。可是,这个高度对于特技演员来说太过危险,入水时一旦身体姿势不正的话会对他造成伤害。
但是高度10米以下,直升机会将海水都卷起来,飞行员会看不到海平面,这是驾驶时最危险的情况。要想解决,首先研究如何让飞机用速度把风浪减到最小,与此同时,再慢慢降低高度和速度,最后完成这个镜头的拍摄。
方案虽然可行,但是实际拍的时候,也是令人惊心动魄的。那么低的高度,一旦飞机姿态不当的时候,就会掉到水里去。正式拍摄时,在船上看到飞机从水面上几乎贴着飞过去,人跳下海,确实感觉很惊心动魄。最后林导也很满意。
“如果不把他带回来,我可能很难再做救援人了”在潘伟的职业生涯中救过500多人。如今虽然不再从事一线救援,但是对于曾经的救援任务记忆深刻,难以忘怀。其中这个故事在采访中听他讲述,深感震撼。
在北一飞行中队(北海第一飞行中队)组建之初,潘伟和另一位机长分别驻守在辽宁大连和山东蓬莱,把守着渤海湾的安全。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哪怕生病都无人替换值守。“夜里睡觉突然听到风起来了,你就等着吧,电话肯定会响,睡不踏实。”他回忆。
那是2005年的冬天,刮大风的时候,报警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其中一个小舢板在大风浪中起伏,舢板的后面已经被拍碎,眼看着马上要散架,船员看到直升机一来以后就扶在窗口,看到了获救的希望。
在空中飞机在大风中晃动且旋转,救生员在垂下的钢索上像钟摆般来回摇荡——救人和救生员的安全,很难两全。情急之下,他想了一招,先在离舢板较远的地方放下救生员,然后再靠近舢板,像荡秋千一样让救生员荡到舢板上。救生员也很机灵,正好小舢板到跟前的时候,一个前滚翻上了船。
他还没松一口气。钢索缠上桅杆了,拽着直升机发出像敲钢板的“砰砰”响声,让机组一下都紧张起来。如果按照训练,这个时候就要考虑牺牲个人,保全整个机组。“切钢索,很简单,一个按钮就够了。”可是下面两条生命,训练手册上从没有这样的抉择情况。“不能切。”他很坚定。
他先放钢索,让直升机可以更好做机动动作,放了近90米。看清了钢索如何绕在桅杆上的情况,潘伟在机组人员的指挥下,一边接近舢板,一边收钢索,等直升机到了正上方以后,机长看不到下面的情况,在机组指挥下,钢索是顺时针绕上去的,他逆时针操纵直升机,一边绕一边收钢索。钢索解脱出桅杆的一瞬间,他说:“好像从鬼门关活着回来的感觉。”
在落地以后,他才跟后舱的队员说坚决不切钢索的原因。“今天不把孔伟(救生员)带上来的话,我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做这个事业了。“一个机组都交给你,一起出去的,结果你回来了,他没有回来。”他现在回想起仍十分感慨。“救援精神一定要有牺牲奉献的精神”
说起客机坠海,有一点必须要提起,那就是林导找来了一架真飞机扔到了海里。为了一场戏掏出这么大的手笔,在华语电影里无疑是少见的,但没有这种求真较真的态度,也没有最终银幕上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在四场救援之间,林导以文戏作过渡,以免落入传统英雄主义的俗套,也算是对《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后”不会拍文戏”的议论的正面回应。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与一崩即断的紧张救援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主人公的形象也是极大的丰富。
感情羁绊让英雄们变得有血有肉,也让惊险时刻他们的奋不顾身有了更强烈的冲击效果。林导没有刻意地煽情,他讲述的只是每一个救援队员的”伟大”与”渺小”。这种不拔高的如实拍摄态度,也让影院里的我们更加真切地意识到救援团队的专业性。他们的伟大绝不是以命换命,每一次成功的救援背后,都是多年训练的结果。
如今交通部救助打捞系统(中国救捞)是中国唯一的国家专业救助打捞力量。中国救捞包含救助、打捞、飞行三支队伍。目前拥有现代化专业救捞船舶198艘,直升机24架。其前身是1951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人民打捞公司。1978年,交通部正式成立救助打捞局。
在采访中,谈到“救捞精神”,潘伟想了想,给出了他的答案。“我们救捞精神,我有时候经历越多体验的越多,而且时间越长感悟越深。我一直在一线的时候,倒也没有感觉自己怎么样崇高,或者是干这个事业怎么样值得荣耀的事。”
“救捞精神中最难能可贵的,是整个这个团队这种精神进入到你的骨子里去,一听说有警报,一听说有救助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犹豫,没有一个人退缩,不管是船员也好,潜水员还是飞行员也好,都是那种理念,就是把人救出来。”
“人命和其他的救助是没法比的,人命就这一次,他最后的希望就是在你身上,你去了他就活了,你不去他就没了。”从1951年成立至今,中国救捞共执行应急救助抢险任务20700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81607名、救助遇险船舶5375艘、打捞沉船1825艘。在执行常规救捞任务之外,救捞系统还奉命执行了诸如“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海上应急救援保障,钓鱼岛、黄岩岛等海上维权应急保障,汶川地震救灾,马航MH370跨洋搜寻、重庆万州坠江公交车抢捞等抢险救灾任务。“我们是代表国家的一个专业队伍,因为我们做的事和我们能做到的事都能够代表国家。”他最后说。
正如彭于晏在上海映后所讲的:“2020年非同一般,我们希望电影《紧急救援》不仅仅是一部大家觉得好看、震撼的电影,更希望每位观众通过这部影片,懂得珍爱生命,也记住这些中国救捞人!“